在涉及家電產業未來發展的這件事情上,看來中央政府要動真格、玩大的了!
在不到30天的時間里,從國務院辦公廳發文,到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質監總局等24個部委同時發文,甚至還被擺到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重要議題,主題只是一個:持續嚴抓嚴打家電等消費品質量,引爆一輪家電等產品的品質革命。
對于中國家電產業的眾多企業,商家來說,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頻頻感受到來自政府對于家電產業發展、轉型的重視,甚至還涉及企業具體轉型路徑的明確指引。而向來對中央政策吃得透的阿里巴巴,則于日前打響一輪"凈網行動",首槍便瞄準平臺上"價格低銷量大但質量差"的榮事達、半球、三角牌等小家電品牌,全網封殺。
核心內容:
在過去30多天時間里,從中央政府和相關部委的頻頻出手,一系列行動和舉措背后,所釋放出來的核心內容,就是六個字:抓質量、提品質。
強化對電飯煲、空氣凈化器,甚至是智能馬桶蓋等家電產品的質量提升和市場管理,同時配合實施家電等10類重點消費品的"質檢利劍"行動;一邊鼓勵家電企業的質量提升,一邊查處打擊低質家電產品;
部署促進家電等消費品的提品質創品牌活動,推進"品質革命",推動從中國制造向精品制造的升級。同時建立企業黑名單、懲罰性巨額賠償等制度。一邊是鼓勵消費升級,另一方面則打擊低劣低價的拋售;
聯合24個部委同時引爆促進消費轉型升級行動,重點圍繞地產、新興服務等領域全面展開,真正開啟一起以消費促發展的產業變革。多角度、多層次、多產業刺激消費升級,以深挖消費帶動整個產業的變革。
一個信號:
當前所有家電廠商來說,必須要清醒的認識到,供給側改革已經是勢在必行,不得不干。而圍繞供給側改革,既躲不過,也繞不開,唯一出路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找到適合自己的手段和玩法。
目前對于家電企業到底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中央政府已經指明方向和信號:那就是先抓質量,再提品質,以質量贏得用戶的信賴,以品質推動消費升級,幫助家電業從過去的追求規模最大化,向調整產品經營結構,向高品質的精品要效益。
從這一系列國家政策導向的邏輯上看,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解決過去中國的中高端消費人群,對于國貨產品的認知度低。要扭轉過去每年中國人在海外市場背回"電飯煲、馬桶蓋"現象,將這部分的品質消費需求留在國內。
那么如何提升品質消費群體對于國貨的認知度呢?這顯然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但是突破口卻很明顯,第一步是提升中國制造的整體質量水平;第二步就是改善中國制造的整體形象,通過品質革命賦予中國家電新的形象。
具體到不同的家電企業,以及商家,這應該就屬于一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探索階段。即沒有一條標準的道路和方法,只能靠自己通過對當地市場的操作來解決。
一個轉變:
可以看到,在這一輪中央政府從政策、舉措為家電業指路背后,則是國家對于家電等重要產業發展和引導的管理理念和治理手段的變化。
過去國家對于家電產業,就是典型的粗放式政策刺激,節能補貼、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直接給予消費者在購買家電時相應的財政補貼。這種在消費端直接給予購買補貼,本質上就是強刺激,以資金提前透支潛在消費需求;
現在國家對于家電產業,屬于有效的精細化管理和引導,嚴抓質量、品質革命,告訴所有家電廠商具體的方向、路徑和手段:從去年提出供給側改革這個大方向,到今年推動消費升級,到抓質量、抓品質等手段落地。
其實國家對于家電產業的發展,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關注和支持。從過去的財政補貼強刺激,到今年的供給則改革和消費升級轉型,對于所有家電人來說:中國家電不孤獨,所有家電人的背后,還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以及這個國家正在持續推動的新一輪改革的驅動力。
一個細節:
這一輪中央政策圍繞家電等消費品發展,推動和實施一系列政策,方向和路徑,顯然不只是會上說說、文件發發、嘴上討論,而是嚴抓落地、落實,堅決執行。
此前阿里巴巴率先打響了一輪"凈網行動",打擊一批劣質小家電品牌。其實就是對國家政策的呼應。也是提前警示阿里電商平臺上的所有家電產品經營者,不管價格高低、品牌大小,產品質量的這根底線堅決不能破。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討論實施"品質革命"同時,還特別強調要對那些制造質量不合格產品的企業,建立相應的黑名單制度。同時還要對一些劣質產品的生產商和銷售商,采取懲罰性巨額賠償等制度。
接下來無論是造家電的,還是賣家電的,只要是劣質產品,一旦被查處。就不像過去那樣,罰點錢就了事。而是要充分建立企業黑名單制度,引導質監部門加大加重對相關企業的監管。同時,還要采取巨額賠償制度,相當于通過這種方式讓假冒偽劣產品的制造商和銷售商"傾家蕩產"。